城口中药产业信息平台欢迎您!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
当前位置: 首页 > 药市动态 > 正文

中药材专业市场 ——专营商的日子有多难?

作者:月下独酌 来源:作者投稿 浏览:136次 时间:2025-07-08 08:32:45

评论

在不少人看来,中药材专业市场里,那些主打单品种生意的专营商,或许是行业里最安稳的群体。但实则在行业变革的浪潮下,当前许多单品种专营商已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,生存压力远超想象。



一、库存与行情的双重绞杀:备货难,出货更难


作为单品种专营商,维护客户群的前提是仓库必须有货——不仅要备齐药材个子、片子、统货、选装等多种规格,同时还得覆盖不同产地的货源以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。一来二去,仓库不知不觉就堆满了。可现实是:备齐货了也未必就能脱手,客户多是询价观望;并且有时候还经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情况,你越是漏备某个规格,就偏遇客户指定就要那种货。这就像开饭店,菜少了留不住客,菜多了又怕放坏,左右为难。


更致命的是行情波动。如今不少品种价格暴跌速度惊人,甚至出现“拦腰斩”的现象都不奇怪,进货后若出货稍慢,不仅可能亏本,甚至可能赔上多年积蓄,面临血本无归的风险。库存成了悬在专营商头顶的“定时炸弹”。


二、行情越跌,退货越狠:一场被动的“价格博弈”


当下的药企早已深谙市场之道:品种降价时,他们更倾向观望“压单”——本需10吨的量,只进5吨;常规进1吨货的时候,只备300公斤应急。一旦价格暴跌,部分药企或采购商更是打破规则,以厂里“复检不合格”,生产的“中成药产品滞销”严重,这个品种“我们企业已经决定停产限产”等理由要求退货。


更讽刺的是,今天刚退完货,明天的招标书里该品种仍赫然在列。无奈之下,专营商常被迫妥协:“你就说多少钱能不退货吧?我认了。” 最终客户满意了,专营商却只能吞下损失惨重的苦果。



三、赊销困局:不赊则无单,赊则易“翻车”


过去行业景气时,赊销风险还勉强可控;如今大环境恶化,不仅陌生客户不敢赊,连老客户也频频出问题。终端企业一旦效益下滑或倒闭,欠款就成了烂账,甚至有些客户或厂里跟你“怼堆”,用生虫发霉的药渣药沫抵账,形成多米诺骨牌式的连锁反应。


更残酷的是利润薄如纸——多数专营商利润率本来不足10%,有的为保客户仅赚3%。咱就按5%的平均利润计算,10次赊销中只要有遇到1次收不回货款,就会陷入亏损。当前市场专营商面临:不赊销没生意,赊销则可能一次“翻车”就前功尽弃。


四、集采联采下的渠道之变:市场专营商被挤出中间环节


专业市场许多专营商的生意模式,本质是“勤进快出”的中间商模式——缺乏产地实质根基,没有自建合作社或种植基地,像浮萍般依赖市场流转。行业稳定时,他们靠拼价格、赚薄利尚能生存;可时下随着集采联采推进,终端企业更倾向与产地合作社、种植大户直连,规范化的GAP种植基地成了采购加分项。


中间环节被绕过,中药材专业市场专营商的价值被削弱,如今眼下只剩下一片迷茫:“敢问路在何方?…”



五、溯源与竞争双重挤压:生存空间持续收窄


当前市场专营商还面临两道核心硬坎:一是品种溯源项缺失。多数人货源来自于产地集贸市场(如当归来自岷县当归城、党参采买于陇西首阳集、白芍来自于亳州的十九里集贸市场、黄连则采办于重庆黄水市场),因为一些品种专营商无法提供种植基地溯源信息,直接影响投标药企招标的中标率;二是深加工能力和项目空白。缺少趁鲜切制资质,大家一向做的多是“搬砖转手生意”,在价格透明化的竞争中,过去本就陷入“你赚1元我赚5毛,你赚5毛我赚3毛”的内卷,利润空间被反复挤压,现在行业逐步步入正轨,游戏规则改变之下,许多专营商才知道手中无牌可打。


六、结语:进退两难,难逃洗牌困局!


如今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上,部分药商已经开始觉醒,重心转移,着手向产地进行布局,但是大多数专营商依然站在十字路口纠结不下、难以抉择:不向产地转型,终将被行业淘汰;可是向产地转型,半辈子积累的仓库、铺面等固定财产都在市场难以迁移,重新扎根产地实在缺乏信心。这种“想转转不了,不转活不下去”的困局,注定让多数专营商在行业变革中,难逃被逐步洗牌出局的命运。



注:本文内容来自作者投稿,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观点,不作为从商者投资的依据。

会员评论

发表评论

用户名:匿名  匿名回复

0/500